文昌帝君 Emperor Wenchang

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,即文昌宮。一說在北斗魁前,一說在北斗之左。六星各有星名,稱上將 、次將、貴相、司命、司中、司祿等。文昌封為帝君,並且又稱梓潼帝君,當是元仁宗時之事。元 仁宗延佑三年(1316年)封梓潼神為「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」。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。

元明以後,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,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。各地都建有文昌宮 、文昌閣或文昌祠。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,其間雖時有興廢,但因文章司 命,貴賤所繫,所以一直奉祀不衰。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,官府和當地文人學 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,或吟詩作文,舉行文昌會。

大成至聖先師 Dacheng Most Holy Master

儒家的創始者孔丘(孔仲尼,也就是「孔子」)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享有極高的地位,他的各個稱 號「至聖先師」、「萬世師表」、「聖之時者」等稱號都顯示了後人對他的尊禮;中國各朝代的統 治者除了追封、追諡孔丘之外,也都優待孔家後裔以表尊崇。

至聖先師孔子,禮中庸謂孔子天下至聖,至聖之號本出此;稱先師者,以孔子為萬世師表也,明世 宗嘉靖九年禮部議稱:「人以聖人為至,聖人以孔子為至,宋真宗稱孔子為至聖,其意已備,今宜 於孔子神位題至聖先師孔子,去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;改大成殿為先師廟。四配稱復聖顏子、宗聖 曾子、述聖子思子、亞聖孟子;十哲以下凡及門弟子皆稱先賢某子,左丘明以下皆稱先儒某子,不 復稱公、侯、伯、製木為神主,其塑像即摒撤。又定制先師南向,四配東西向,以及十哲東西向」。

魁斗星君 Kui Dou Xing Jun

魁斗星君,又稱魁星爺、大魁夫子、魁星君,為廣義之五文昌之一「梓橦、呂祖、朱子、關聖、魁 斗」。

古代對北方天空所形成的北斗七星,各有命名,依春秋運斗樞載:(北斗七星,第一天樞、第二旋 、第三璣、第四權、第五衡、第六開陽、第七搖光,第一至第四為魁,第五至第七為杓、合而為斗 )。文耀釣云:「斗者天之喉舌,玉衡屬杓,魁為璇璣」故斗魁一名璇璣,斗柄亦稱玉衡。古代星 宿學家認為斗魁四星各有所示,如晉天文志:「樞為天,璇為地,璣為人,權為時」。而在民間信 仰中,有「魁為參首」依據,含有魁首、第一之意,而魁首、第一又都是古今學子夢寐以求的目標 ,因此轉而以星擬人託祀,將其形象具體化為金身鬼面,右足踏鰲魚,左足踢北斗,右手執筆,左 手拿金寶,形象取「魁人蹺斗」而加以供奉。農曆七月七日為魁星爺聖誕。

另一說:魁星爺生前滿腹經綸,每試必高中,但因長相其醜,主考官在面試時,恐遭致議論,皆不 予錄取,經過多次打擊、挫折、最後悲憤投水自殺,幸被鰲魚所救,將他載往天庭受玉帝封為「文 魁星」,成為讀書人之守護神。民間雕塑魁星爺神像時便根據此典故,塑造麻臉,跛足,足踏鰲魚 的魁星爺造型,而所謂「獨占鰲頭」之語亦本之於此。